迟福林: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凯发官网k8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5年来,我国立足本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国内国际环境,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自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75年来,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空前跃升,人均gdp显著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其一,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二,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的历史性转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把握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较快发展,而且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货物贸易为例,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593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贸易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历史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其三,从短缺经济时代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提升。75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少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十分突出。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消费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51元,提升到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18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796元。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教育、休闲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逐步提高,消费市场繁荣稳定。1978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3.9%,到2023年下降为29.8%。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2%,比2013年提高5.5个百分点。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作为一个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经济体,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向经济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改革开放这条发展之路,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启示值得总结。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到新时代提出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党总能顺应时代潮流,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总结我国75年来经济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这一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把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75年来,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这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动力。7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不断取得新进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正是因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创造,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坚持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转变为“决定性”,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回望历史,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坚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难题,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75年经济发展的历程,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除了上述经验外,还有坚持探索适应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等,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文章
未来5年至10年,是我国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从75年奋斗历程积累的经验看,关键是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有效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有效化解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科技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都有较大升级空间,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挑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破解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难题,以结构转型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增强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关键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任务还相当繁重和艰巨,要着力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例如,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求,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要求,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按照“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要求,建立数据要素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等等。
重点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经济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经营主体。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强化民营企业合规合法经营,推动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更好发挥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基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实践证明,大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环境、全球市场、全球要素。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要主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又要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要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为全球投资、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落脚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用改革的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通过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